这些日子,出租车公司的调度,想必是白领们很想结识的人物。“秋老虎”一来,马路上抢出租车的盛况重现。 无奈啊!要是人人都有自备车,谁会不顾斯文地抢呢?但有数据说,如果每个上海人都买一辆私车,把上海变成停车场也装不下。再增加出租车的数量?杯水车薪,高峰时间一样叫不到车! 怎么办?提高“上座率”!这不,一股搭顺风车、拼出租车的潮流,在白领中迅速风靡。在一些拼车网站上,搭车、拼车的信息,已经超过了 10万条! 缺车可以搭车,生活中缺了其它东西,其实也不妨找个“搭子”,Share彼此的资源。有些东西在你随手可得,别人却是求之不得。“百搭”生活,还是从搭车开始说起。
“我已出发,你可以出门了”
星期四上午,李华笃悠悠走到小区门口,扬手拦下一部出租车。抬腕看了看表,7点半,离上班时间还有1个半小时。刚坐定,她发出一条短消息:“我已出发,你可以出门了。” 李华家住大华,平时上班坐公交车,7点刚过就出门,要花1个多小时才能到位于恒隆广场的办公室。公司规定,迟到一次扣30元。有几次出门晚了,想打车弥补,没想到几十元车费付出去,还是难逃迟到的厄运———上班时间,交通状况时时在变,有时,晚出门10分钟,原本通畅的马路就可能堵塞。地上跑的交通工具都靠不住,除非坐直升飞机。 或者坐地铁?但问题是,乘地铁是要有资本的———身体好。有一次,李华坐地铁上班,一路上被人堆夹在半空,就觉得双脚没着过地。站在门口的人,脸被挤压着扭曲地贴在车门玻璃上,张大嘴努力呼吸稀薄的氧气。有人下了地铁,直接被抬进了医院。从此以后,李华吓得再也不敢坐地铁上班了。 思量再三,她决定找人拼车上下班。出租车有空调,再热的天也不怕;出门时间控制好,避开容易堵车的路段,应该不会迟到。于是,她在拼车网发了一个帖子,召集拼车人。帖子发出去2天后,就有2个人发来回音。柴泽明就是其中之一。 出租车开过一座公路桥,李华给柴泽明发出第二条短信:“过桥了,在老地方等。”
“在等红灯,请在路口等”
车在一个弄堂口停下,柴泽明笑呵呵地拉开门跳上车:“真准时。” 他俩的家离得不远,公司只隔一条马路,看到李华发帖后,柴泽明第一个响应。商量之后,决定由李华发车,因为若是想于上班高峰时段,在柴泽明家门口那条热闹的大马路上叫到车,“中奖”概率无异于买彩票。 柴泽明对李华的准时发车很满意———这样才能保证每个“车搭子”都能准时上班。至于如何分摊车费,由于还在“试拼”阶段,大家采用的是均分法。如果“搭子”稳定,长期拼车的话,柴泽明建议,按照公里数来决定每人的车费。 车速渐渐放慢,吃了一个红灯。车窗外,公交车几乎是一寸一寸地挪移着庞大的身躯,准备靠站;小轿车忽左忽右,不断变道,努力挤进相对不那么拥挤的车道;大卡车尖啸着横冲直撞,光是发动时的声音就能把人吓退十米;自行车像是汪洋里的一群鱼,见缝插针地填满每一片空隙……每个人的眼神都很焦急。 李华给另一个“车搭子”汤捷发了一条短信:“在等红灯,请在路口等。”
“快停车!汤捷在车后面跑!”
到达约定的地点,却没看见汤捷。柴泽明打他手机,没人接。路边又不好停车,司机一声声催,两人急得直冒汗。磨蹭了几分钟,柴泽明皱了皱眉:“不等他了,我们先走吧。” 第三个“车搭子”没接到,两人有点沮丧。车开了没几米,李华忽然大叫:“快停车!汤捷在车后面跑!” 原来,汤捷一直站在路口,只是人多车杂,车上人没看见他,他也没看见车,手机铃声也被噪音淹没了。等他坐进出租车,早已累得气喘吁吁,满头大汗。 一折腾,又耽误了几分钟。路上愈发堵了,李华看了看表,离上班时间只剩下半个小时,还有几个特别堵的路口要过。 到达终点站恒隆广场时,离上班时间只差10分钟了。这一路虽然舒服,停停走走的,也花了将近1个半小时。下车结账,全程45元。柴泽明叹了口气,“顺利的话,只要30元就够了。” “何时发车、哪里接人、司机选路……看样子,既要保证不迟到,又要不多花钱,我们几个‘车搭子’还得再开个会研究一下。” |